以下是几个公众平台的缺点:
1.公众平台不如应用商店,没有应用商店的评分机制、应用列表、用户评价等;渠道的推广也过度依靠网页端而不是移动端。现在公众主页更像乱军般自我作战,太依靠用户自己去判断选择,没有根本上解决用户面对公众账号时的盲区。应用商店至少会引导你安装哪些APP,但公众平台不会。
2.公众账号只在二级页面。微信给用户的第一感觉是近乎完美的移动IM,其它功能均是次要的。这会稀释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一级页面可以保持巨大的活跃量,但是进入二级页面的积极性必然骤降,此时还要多出一个回复的输入步骤,对维持粘性是个很大的考验。
3.用户未必愿意牺牲良好的体验和操作性换取入口处的便利。当我能用一款简洁风格的APP满足自己需求,或许也是对微信绿色聊天框说再见的时候了。APP具有的用户体验、框架优势都是公众账号不具备的。APP更能进行一些微创新。

所以,微信公众账号不要妄图超越一款APP。我对它的定位是口袋:可以装一些东西,但难以成为瑞士军刀,更不可能有了微信便指望用户放弃其他APP。移动APP的众多创业者惧怕微信,难道微信的公众账号不怕APP们了吗?在中国C2C的环境下,将来完全可能出现公众账号的某个创意被APP抄去。3亿用户毕竟是微信的3亿用户,而不是公众平台的用户。公众账号的发展,道阻且长。
可以怎么发展呢?我有一个大致模糊的思考。
一些足够轻的功能,用户需要,又不必须单独成为APP,这个空间可以由公众账号来装下。
我的假想是平台上合理的需求满足呈现出金字塔结构:顶层是一两款足够重的可观盈利模式,中高层是多款满足企业性质的产品,中下层是精准营销、自媒体等公众大号,底层是贴近用户自发产生的轻需求。每一层之间都有接口相互联立,底层是最简单的层面,不涉及实际的复杂操作,只要有后台支持便可。
轻需求直接避免了与APP的竞争,它充分利用起了公众平台的优势。小而美的轻需求不代表弱需求,亦不代表没有商业价值。比方说,新东方的某老师在信息里推送一本英文书,它刚好是商场里的一件商品,通过金字塔顶层的支付系统付款,能通过中高层的物流系统查询快递,中小层的自媒体的推广而被用户消费,闭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