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各地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思路百花齐放,从着力点上来看,APP、大数据、虚拟化是三个明显的着力点。

2014年国内目的地普遍开始重视移动端渠道的信息传播,重要的标志是微信公共号的开设应用,而且成为各个省市旅游局的"标配",伴随于此的是越多的APP手机应用的上线。如过去游客去北京颐和园,可能只会自己转一转,要不然就请一个讲解员,或者是租一个电子导览器进行游览。但是现在,游客要再来颐和园,就会有一种全新的导览方式:用手机下载一个颐和园的手机导览软件,实现自助游览。如深圳华侨城通过手机客户端整合了行前、行中、行后:出行前通过景区APP获知相关天气、交通信息;安排行程时用手机预订景区门票和酒店;游玩过程中通过园区WiFi查询攻略,收听景区导览,与朋友时时分享互动。
一部智能手机与景区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直接对接,游客可以在不熟悉当地、没有导游的情况下,享受景区提供的最大便利。在景区管理者看来,景区建设APP不仅是智慧建设的一部分,更是二次营销的必要举措,通过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的各种APP软件应用,实现了以往传统旅行社提供的各项服务,可以建设成为涵盖旅游预订、旅游支付、旅游资讯和旅游社交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黄金周期间,全国有700多个景区都推出了3D实景虚拟景区。据了解,3D全景虚拟旅游是一种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的基础上,通过三维实景与电子地图等相结合,在网络上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旅游环境。通过相关网站,网友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游览景点。这意味着用户足不出户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领略省内各大景点的湖光水色,为即将启程的实地旅行设计路线、提前探路。如"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是中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展现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3D虚拟世界,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虚拟体验型博物馆,当年一经推出便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在高分辨率的3D建模技术支持下,访客只要点击鼠标,就能深入了解故宫所有建筑物及其特征,以及故宫珍贵馆藏;访客还可以自己设计游览线路,看皇帝批阅奏折,或在网上体验下围棋等昔日的宫廷游戏。陕西省全省智慧旅游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正在进行后期完善和整理,预计今年3月份可正式上线。作为国家旅游局确定的首批智慧景区建设试点单位,泰山景区也于去年推出景区三维街景地图,游客通过智能终端登录泰山景区官方网站,点击"街景"即可浏览高清泰山全景。
虚拟旅游是有效地展现旅游服务及旅游产品的高科技手段。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基于虚拟旅游的旅游网络营销将提高服务或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可以想象到的智慧旅游应用场景中,无论是移动支付、社交化营销、各类电子终端应用等,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必不可少。智慧旅游建设贯穿游客体验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行业的产品设计、营销手段乃至整个服务运营体系都会遇到巨大挑战,大数据为传统旅游市场向现代旅游市场的过渡做了很好的支撑。如物联网和射频辐射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游客跟团听导游讲解的画面可能不再出现,只需一个互联终端,游客便可了解到他想了解的一切,且时间地点任凭自己决定。大数据已成为智慧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工具。但目前的旅游数据还存在收集渠道单一,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准确度不足。旅游业要更好地应用大数据,需要政府数据更大程度的开放,也需要OTA平台网络提供市场类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得到有时效性、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爱自由,智慧旅游才刚刚开始
在过去的一年里,智慧旅游让国民大众得以享受自由自在的异地生活,旅游重新成为引领社会生活变革的风向标。去年底,《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14中国最佳智慧旅游(景点)排行榜,基本反映了各地旅游系统的智慧现状。更优秀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如今,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泛在化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旅游的组织方式,让消费者和市场主体逐渐摆脱了对权威--不管是行政权威、商业权威,还是专业权威的依赖。在集体与权威逐渐退去的同时,游客的个体意识越来越显化。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这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还有数以百亿计的旅行人次。大家对于国际国内目的地的信息、往返交通票据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以及对于品质和尊严的追求,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当然,旅游经济运行已经进入了国民广泛参与、市场体系越来越健全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