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造就了互联网三巨头BAT,而人与服务有潜在比肩BAT的可能,O2O就是奔着这个方面去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与服务和其他三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服务受到区域的限制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在O2O中,服务才是主体。

如果一家O2O公司不打算做平台,而是进入某一服务行业(餐饮、出行、家政等)的话,那么其更应该关注服务本身,而非技术。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这类公司依旧标榜自己是技术公司或技术驱动型公司来表现自己与传统行业的区别,而这导致很多公司陷入了技术困境。最近优步的幽灵车、利用漏洞的专车刷单软件、摩拜单车都是这样的例子。
强调技术有利于估值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极力强调技术有助于估值的提升。由于未来的想象空间,作为技术公司的估值远远高于传统行业,因为押注与技术就是押注于未来,亚马逊就是如此。因此,从一开始,优步就借着共享经济的旗号把自己定位为技术驱动型公司,并且描述其具有颠覆性的未来:大家都将不再需要买车。优步现在已经是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了,虽然它从事的依旧是类似出租车的生意。
与优步一样,滴滴也这样强调自己。但事实上,从滴滴的发展轨迹来看,从出租车到专车,如今又再次主动与出租车合作,甚至传出滴滴要收购出租车的消息。由于与优步中国的合并并不能确定市场地位——主要是因为补贴减少依旧造成客户流失,滴滴未来的主要业务极有可能是出租车。但是,滴滴目前的估值已经远非任何一家出租车可以比拟的了。
摩拜单车最近也火了一把,虽然城市公共自行车一直存在。与公共自行车不同的是,摩拜单车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没有停车桩、微信扫码取车、GPS定位、最后一公里等。并且类似的,摩拜单车也强调自己是一家技术公司。这让人想起了去年一度火爆的餐饮O2O,不过作为典范的一家叫黄太吉的公司最近传出负面新闻。从黄太吉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多次转型,每次都有不同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与餐饮产品——煎饼,没有关系。创始人表示还有持续转型,讲述新的故事。
以上说明了强调技术和概念有助于一家创业公司的估值,但是如果追本溯源,一家公司的性质应该由主要营业收入决定。因此,我们认为,靠佣金作为主要营收的优步应该归属为出租车或租车公司,毕竟司机直接和优步进行合作。
对于服务而言,技术应该更轻
虽然技术有助于公司估值,但是消费者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更确切的说,消费者不在乎技术,而只是在乎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应该是让人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而只是产品和服务上的良好体验。但是,很多O2O公司为了突出技术特点,施加了过多的技术。
以摩拜单车为例,这种分时租赁的自行车一直存在,很多城市都有公共自行车,但是未出现摩拜单车最近的问题:车辆丢失、找不到车等。归其原因是,还是技术上的“创新”。城市公共自行车采用刷卡的形式,有固定停车桩,而摩拜单车需要根据定位找到特定的自行车并扫描二维码,这本身就增加了程序。
面对初选的问题,摩拜单车的做法是,采用更先进的技术防盗及提高定位的精确度,这实在是走了弯路。另外,摩拜单车的价格也不比城市公共自行车便宜,难道真的要消费者为了技术之名为之买单吗?
技术成了公司发展的障碍
正如摩拜单车试图通过更好的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一样,优步和滴滴也采取的是类似的做法,并且,优步在这方面是先驱者。
优步引入了动态计价,并且采用双方匿名评价——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双方的骚扰。但是,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比如最近的幽灵车,利用漏洞的刷单软件等等。其实,用更广阔的视野分析,优步的问题一目了然。在美国本土,优步遭到了司机的集体反对,并且司机们自己建立了叫车软件。这说明,优步司机没办法获得可以预期的合理收入。但是,优步一直回避这一问题,并且技术手段规避司机的不当行为。
滴滴面临同样的问题,刷单、威胁给好评、取消订单线下交易等等都是问题的结果,而非问题本身。但是,专车公司只是试图解决表象,比如故意避免举例最近的车辆接单来规避可能的刷单,这已经违背了技术的初衷。
技术的提升是好事,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进而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但是很多公司已经陷入了技术的陷阱,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技术,从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根本问题。以优步为例,面临现有的困境,优步孤注一掷发展无人驾驶——这将摆脱那帮“不靠谱”的司机。这又是一个技术囚笼。生鲜移动电商平台美菜对标的企业是美国的西斯科公司,但是,这家起步于1969年的公司过去以及现在都与互联网没有什么关系,这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