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鲜O2O确实是片蓝海,可是至今BAT都不敢下手尝试,是有原因的。在生鲜O2O这个领域,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不管你线上的产品做得再好,营销策划做得再足,钱烧的猛,总归要回归线下的供应链管理,而供应链如果过于繁重,线上产品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如涉及产品1小时内送达服务,而供应链与配送压力混乱,则根本无法实现,导致用户体验不佳,甚至退货。
一、 进货量与配送的管理
比如实体店搞活动,而线上也要同时推广,这时候门店爆满,商品不够卖,而线上又同时产生同1小时配送的爆发式订单(因为烧饭的时间大多为中午11:00-12:00或晚上6:00-7:00),这个时候姑且不谈客户体验,基本连配送的能力和货品都没有。
二、 多余库存与蔬菜保鲜
为了避免第一种情况的发生,假设每天有200-300个订单,那么剩下的几百人的量就为商品损耗(大部分生鲜的保质期仅为1-2天),这些损耗是很恐怖的,可能会让一天的利润变为0,甚至负数。所以控制损耗是生鲜生意的重中之重。
三、生鲜品类定位也是社区生鲜O2O的难点之一
起初,可能是做低端大众蔬菜,并且包含全品类的生鲜类型,想做成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并且结合O2O的概念,货架上只摆放较少的货品,然后通过手机预订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减少库存和损耗,从而给到消费者一个更优惠的价格。这个模式大致看上去很合理,但是实施的过程中给了我们残忍的一记重拳。
低端蔬菜的定位人群是消费能力中等以下的人群,这类人的概念里,价格>新鲜>安全>便捷,而且以价格为导向,很容易与竞争对手进入价格战的争斗当中,这种争斗我认为是所有商家都想尽可能规避的。所以这种没有差异化的商品定位,并采用预订的形式进行销售是不可取的。
四、线上推广与定价以及合理的配送方案
定制微信公众平台,包含订购商城、预订商城、菜谱等功能,并且开通了微信支付,这个时候,又出现了问题。订购商城中,大多都是采用以元/斤的单位来计算的,而实际客人选择的菜品,我们并不能按照准确的斤数来称量,比如一大颗白菜、一大根胡萝卜等不能凑整数的蔬菜品类,这个时候,用户在微信下单,并采用微信支付,微信商城系统无法进行判断用户是多支付还是少支付,只能通过人工的形式,在送货的时候找钱或让用户补差价,这也是一个增加配送时间,而又降低用户体验的不利之处。
五、模式的难复制性
以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决定了这种模式的难复制性,过重的供应链、没有差异化的产品、没有优秀的配送解决方案,这是目前我认为的社区生鲜O2O的三大痛点。
先前我们的设想是开设直营或授权加盟店,在杭州布满20-30个社区生鲜店,实现网上下单,全城1小时内生鲜配送上门服务。
过重的供应链:对于生鲜供应链的特殊性(为保证新鲜,可能需要实现每天剩余货品的全更换),它有别与便利店的易复制性,便利店的商品大部分具有长期保存的能力,连锁公司可通过建立大型仓储,大批进货与存货,再每天分拨给各家门店。而生鲜蔬菜,必须每日采购,每日筛选、每日分拨,而且为了食品安全,整个过程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这无疑需要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撑。
没有差异化的产品:这决定了我们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可以向加盟商保证的高利润回报率,这是很难诱惑加盟商前来加盟的。
没有优秀的配送解决方案:在没有轻量化的供应量解决方案与差异化产品的前提下,我们没有办法保证高客单价、高利润的产生,那么我们应该无法支撑最后1公里的配送成本,毕竟这需要投入优秀的产品团队去开发订购系统与配送体系,除非投资看重我们愿意给我们烧钱。
虽然这个大方向听起来真的很伟大,但目前如果有人想做这件事情,那么首要目的还是要在这个市场活下来,所以如果你也想进入这个市场,我的建议是:
1、定位中高端市场,定位于注重安全>新鲜>便捷>价格的人群;
2、供应链采用农场形式,直接采购、包装、直销、分拨各门店;
3、销售方式采用预售与定期配送;
4、付费方式采用定量或套餐形式。
所谓人脉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中端市场的人脉圈、丰富的经验并且是农业圈的朋友,另外还要,摸清农场的农产品情况以及一支优秀的产品团队,但是这些这些都是外在因素,重要的内在因素是坚持的心和奋斗不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