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电商只是“赚快钱”,商业模式并不高级,而巨大的社区“蛋糕”在社区服务上。而叮咚社区则以社交作为切入点,来增强“用户粘度”并对接线下服务。这一模式或具复制性。
社区服务:大佬扮屌丝
停车、洗车、开锁、打孔、疏通马桶、请保洁阿姨……在庄帅看来,相比提供社区商品来说,这类社区服务的“小生意”才有大市场。他以疏通厕所为例向南都记者分析:“一个20万平米的小区每天需求量得有多大?而且是用户急需解决且‘不差钱’的问题。”
此类“小生意”以往常常被忽略,但目前却引来了诸多势力的觊觎。
第一类是万科、花样年、长城物业为代表的房地产商和传统物业公司。他们开始俯下身段深入社区寻找普通业主的生活需求;第二类是以草根创业者为主的轻资产公司。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社区这样的实践平台,只能傍大款,联手物业或者地产商进行摸索前行。第三类是包括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庄帅的认同,他认为,服务类电商一定是从开始时盈利模式就是非常清晰。他说:“按照这个思路想,可涉足的领域非常多。比如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汽车养护问题、请钟点工等等。”
其次,物业做社区服务,还有一大天然优势,即对用户数据掌握极其详尽。比如,万科物业与华为合作成立了万睿科技有限公司,包括“住这儿”APP在内的一体化科技研发系统几年前便开始着手手机数据进行试验探索。
第二种则是像猫屋男孩一样,提供一些生鲜类产品,或是以C2B的定制化生产和团购模式为主。在商家端,猫屋的O2O平台可以帮助商家实现C2B的定制化生产,减少库存,货到结款。在梁志军看来,在商品选择上这种模式有几个准则的:第一,标准化的东西不宜做;第二,过于奢侈的产品肯定不能做;第三,一定要避免和一些电商巨头竞争。
虽然这种模式一度让这些参与者赚到一些“快钱”,但并未得到更多业内人士的认同。“一应社区商务的U生活做社区生意,最终主要以是本地生活服务为主,这些社区商品只起到辅助作用。”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庄帅也认为并不“高级”,“只能赚小钱”。“其实,在这些平台上的客单价非常低,大概平均每单是35元,这远远低于在我们自己的网站或者普通的生鲜网站的客单价。而且销售量也并不大。说白了,就是用户的习惯远未养成,粘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那些成熟社区来说。”
社区社交:因信任而生
通过这样的邻里沟通,新的邻居友谊与信任逐步建立,也让另一个板块趋于火热:二手市场。
不过玩社区社交,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大多数业主都习惯用QQ群进行交流,如今也有人转战微信群,目前已经放宽了群人数的限制。对此,庄帅提醒,这类应用玩社交要想着如何跟微信进行差异化运营。他说:“社区社交不能作为纯情感交流的工具,要成为社区的平台,一定要对接社区的服务。不要把自己工具化,要把自己平台化。比如停电后,社交平台上业主的反应,该去对接物业还是居委会?这些才是网上社交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