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变馊汤惹人厌
“沉默是最后的清高”、“用你的大气面对小人”“放下修行中的虚荣”……打开朋友圈,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随处可见,可殊不知已经有很多人对此感到厌烦。
“我有一个同事特别喜欢转发这样的鸡汤,每天固定在上班路上发,一连发四五条,365天几乎不间断。”顾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前天刚刚屏蔽了一个同事,“这些没营养的段子每天被转来转去,我一开始还会点进去看,可看多了也会嫌烦。很多转发的人自己也不会看。朋友圈是大家互相了解一下近况的地方,自己的事哪怕再微不足道看着也真实。”
领导、同事成危险对象
“为了熬夜看世界杯,我跟老板说自己第二天一大早要去医院看病,结果见到自己支持的球队艰难赢了比赛,一激动就在朋友圈发了条‘终于赢了,我也能踏踏实实睡懒觉去了’。”球迷小夏刚加了老板的微信好友,却因为一时忘乎所以发了条朋友圈而被老板识破“诡计”,惨被炒鱿鱼。
除了领导,同事也被很多人视为“雷区”之一。“有一次加班晚了,我在朋友圈发了句牢骚,大概就是抱怨工作辛苦领导不体恤之类的,没想到第二天一上班就被领导叫进办公室,批评我工作态度有问题,还提醒我以后少抱怨以免影响不好。”在银行上班的杨小姐并没有加领导为自己的微信好友,可领导怎么会知道呢?“我想了很久, 唯一的解释就是,微信好友里有同事,他们看到后给领导打了小报告。”从这以后,杨小姐把自己朋友圈里的同事全部屏蔽了。
新闻数据:调查显示近半数人会屏蔽好友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向25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
令人意外的是,42.6%的人会选择屏蔽好友,这一比例仅低于陌生人的44%,而上级领导(27.7%)、同学同事(18.8%)和父母亲人(11.6%)也成为了人们屏蔽的主要对象。不想被无聊的信息刷屏、不想让领导干涉私生活、想保留隐私、不想看自拍和显摆、不想让父母唠叨成为了屏蔽的主要原因。
小技巧:屏蔽太尴尬 分组最保险
屏蔽某些好友虽然能让自己的朋友圈清爽不少,但万一被屏蔽的朋友哪天点开你的头像进入你的朋友圈,发现你一条朋友圈也没发过(被屏蔽就是这效果),尤其是从别人口中听说你又发了什么什么,而自己却什么也看不到,下次见面时尴尬在所难免。
资深微信达人告诉记者,可以利用朋友圈的分组功能,将好友分成朋友、同事、领导等不同的组别,每次发微信时,选择“可见范围”,再根据自己说的话来确定可以见到的受众,其他组别的人就看不到这条微信的内容了。既避免了被对方发现被屏蔽的尴尬,又能让自己畅所欲言。
心理学家文清认为,当网络世界为个人打造的私密自由的空间被破坏,“屏蔽”只是一种反应方式。即便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生活工作圈子的人,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由此产生的屏蔽也不必惊讶。“被屏蔽并不是对你的不认可,可能仅仅是因为对方觉得和你的关系不够亲密而已。”(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