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传谣行为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昨天,腾讯微信方面宣布将加码清理微信谣言的举措。
业界认为,备受诟病的微信朋友圈伪科学、谣言横行及诱导分享行为已经发展到了“不能忍”的地步,预计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监管措施将陆续出台。
新闻缘起 朋友圈频传谣整治后又抬头
作为微信的一大亮点,朋友圈已成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微信用户群的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微信朋友圈散播谣言等有害信息的行为也愈演愈烈。此前,央视《焦点访谈》就曾专门揭穿过借微信散播的“微波炉致癌”谣言,还有网络媒体归纳总结过“朋友圈九大谣言”。
早在今年5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曾与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联手,在全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此次整顿中,至少有31家谣言信息较为集中、没有采取管理措施的网站被关停整改。不过此后,传谣等行为又有所抬头,近期就有两个典型案例。
专家分析 朋友圈谣言传播迅速
“朋友圈不产生谣言,只是谣言利用了朋友圈。”昨天一位微信用户在微信发出加码整顿谣言的宣言后表示理解,他说,类似洗脑的心灵鸡汤和不明真假的养生、各类内幕消息大有横行微信之势。
几乎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都看过有如下帖子的信息:“拐卖小孩的人贩子进城,要看好小孩”、“学生放学后被拐,老师求救”、“使用微波炉致癌”、“小龙虾是虫,不是虾”、“按耳朵可以缓解心绞痛救命”、“捡到高考考生准考证”……这些帖子得到广大微信用户主动转发,病毒式传播影响深远,微信运营团队及各地监管部门证实,上述信息全部为谣言。
有深谙微信传播的营销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看上去“权威、有颠覆性、能唤起共鸣”的帖子总能在朋友圈煽动用户情绪、迅速传播,如果是谣言的话,就可以成功做到“混淆视听”。很多造谣文章已经操作得相当专业,已经不是个人行为,比如文字优美、有感染力,内容具有贴近性和劲爆性,引用医生、专家证言或科研成果,所举案例甚至有具体地点、人名等。
多数背后有其他目的
据该人士透露,这些耸人听闻的帖子背后或有政治目的或有经济利益。其中,出于政治目的造谣的有可能是地下非法组织所为;出于经济利益的则有三种方式,一是扮权威引关注进而做隐性广告,二是黑竞争对手反推自身销售,三是引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主动打吸费电话。“比如捡准考证以及小孩被拐卖的提供线索电话,打过去就是吸费电话。”该人士还说,不少发养生秘笈的文章底部或者文章中会用明显字眼插入保健品公司的营销广告,还有的就是纯粹黑竞争对手,比如之前的“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紧急召回”的帖子。
“微信是一款主打熟人社交的产品,在微信中无论是好友的加入还是公众账号的关注,都是基于信任的,因此谣言更容易被相信,也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另外,由于微信的私密性较强,自身的谣言清洁机制(一个谣言出来,会有权威部门、专业人士迅速出来指正)也相对较弱,对于谣言的评论不会暴露在公众视线下,因此在谣言被质疑的过程中能看到的人也非常有限。”易观智库分析师李欣然说,微信成为造谣重地也与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有关,许多用户在无形中参与到制谣者的主观动机中,成为扩散谣言的推手。
治理建议:应做好公众账号备案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记者,微信谣言传播主要由公众账号、朋友圈、微信群三个渠道,由于微信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自净机制不及微博,这在3月份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所体现。现在腾讯投资的搜狗搜索已经可以搜到微信公众号文章,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进步。另外,不管是微信内部还是外部监管经验还不及微博成熟,因此不妨借鉴微博的经验。
易观智库分析师李欣然建议,对于微信在政府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维护好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2013年,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下,新浪微博、搜狐、搜狗、千龙等网站联手打造了“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另外,搜狐网专门有个栏目,《谣言终结者》,是目前门户网站中唯一辟谣求证类栏目,这些经验都值得微信借鉴。
微信应对:加码清理谣言公众号是重点
微信方面昨天宣布,将加码清理微信谣言,此次清理的重点将集中在公众号,尤其是刻意散布虚假信息、诈骗、色情以及诱导用户进行分享的公众号。
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7月底,微信官方就已对外发出预警,称将会针对近期出现的虚假点击、集赞等行为进行打击,“腾讯的产品对抵制谣言侵蚀提供了三大系统,分别是:技术拦截系统、举报人工处理系统和辟谣工具。”以举报人工处理系统为例,仅今年上半年,腾讯安全中心举报平台就收到约6000万条举报消息,有超过3500万用户主动向腾讯举报恶意账号,经审核,有365万个恶意账号被冻结,“微信团队有一支专业的运营团队对用户的举报进行核实,只要举报得当,7天之内都会得到相应的处理。”
“对公众号的处罚,将根据违规情节的轻重处理,严重的将做永久性封停,此外还分7天、15天、30天及更长时间进行冻结。”微信方面称,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对涉及传播谣言的近千篇文章、百余个公众号进行了删除和封停。
监管动向:肇庆启动备案监管大幕或启
7月31日,广东省肇庆市市委对外宣传网站“今日肇庆”对外公布了一份肇庆市政府于7月2日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普查与登记备案通知”,要求从8月初起,该市已开通公众号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办理备案手续,新微信公众号须在开通后30天内办理备案。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可能开启各地及国家层面对移动端即时通讯工具的监管大幕。
肇庆市的微信公众号备案对象,为该市范围内注册使用微信公众号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传统媒体和网媒、通信运营商、工商企业等,备案内容包括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和使用者资料、联系方式等。
通知提及,肇庆市委宣传部将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负责对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发布涉及登载新闻信息、向公众发送时政类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自行采写新闻、登载境外媒体信息、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行为。
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整顿移动端造谣信息是监管者面对的一个新命题,预计有关监管部门将很快联合出台针对即时通信工具、新闻客户端的管理办法。(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