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支付业务许可证》申请人条件,首先是要在我国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然后要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全国范围经营的,需要1亿元亿上的注册资本,区域性的,要3千万元人民币以上;三要有符合规定的出资人。
这条比较难,主要出资人要为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申请日,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或连续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并且连续盈利2年以上;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其他的条件还有,要有5名以上熟悉支付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有符合要求的反洗钱措施;有符合要求的支付业务设施……
基本上要达到上述条件都符合,是要花点功夫了。央行到目前一共发了270张支付牌照,其中有三家机构因为备付金管理出现严重问题而被吊销牌照,因此现在市面上还剩下26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由于2014年国家决定加强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央行在当年7月份,就暂停了新牌照的发放。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互联网行业像是蘑菇街、有赞这些对支付牌照有需求的企业却在不断增加。
这些平台原本并非从事金融活着类金融业务,没有支付牌照,但是在服务商户或者普通用户时,交易的过程为了保障资金安全或者交易便捷,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多家POS商户共用一个商户编码,或者支付公司或银行先将POS机的结算款支付给某一个人或某一家公司,再由这家公司或个人结算给商户,也就是所谓的“大商户模式”,和“二清”模式。
这些都是变相的从事金融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平台账户上留存的资金达到一定的规模,出现系统性问题或者平台跑路了,造成的损失会引发大范围的连锁问题。
央行之所以约谈这些企业,就是想要将这些企业纳入监管,进行正规化改造。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最方便的做法就是自己购买一张支付牌照,不但拥有了支付业务许可,还能够保障整个支付体系在自身的生态系统内,像是之前京东、唯品会购买支付牌照,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随着互联网化在全行业的持续渗透,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各个行业的支付环节,和数字化的钱打交道。而我们国家的支付牌照是有限额的,最后后来的企业想要牌照,就得靠收购兼并这招了。这么多人想要,可谓一照难求,第三方支付牌照市场直接成为了卖方市场,不涨价才怪。
国内很多家知名的公司,支付业务都是依靠兼并支付公司收来的,包括京东、小米、平安和万达等。滴滴的4.3亿早就不是最恐怖的价格,如今一张支付牌照价格简直逆天,小米耗资6亿元收购了捷付睿通,宏磊股份甚至出资14亿元的天价收购了合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