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小黄车似乎好久都不需要付钱了,以至于刚刚小黄车要求我付费的时候,我竟然感到很生气,不是说好了一直免费的吗。ofo从去年开始时不时免费,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时间,更是几乎持续免费。
但现在,ofo的补贴悄然结束了。
套用打车的经验,通常一方烧钱补贴,一方不得不跟上。共享单车第一梯队的两个玩家摩拜和ofo一直针尖对麦芒,融资大战,拼扩张,攻城略地,广告大战,声势PK,各种互怼。但在烧钱补贴上,摩拜并没有跟着ofo的节奏来。
摩拜表现得意外的冷静,即便极其克制地给出补贴,也设置了各种条件。比如充值返双倍,用户至少得自己充钱;比如想要得到免费骑行一个月的优惠,得先分享到朋友圈;比如红包车,红包也只设置在那些不活跃位置的单车,要用户顺带帮他们管下运营,显然摩拜面向的是那些弹性需求的用户,那些真正刚性用车需求的用户,还是得照常付费。
而且,从5月10日开始,连这样的红包也没有了,摩拜的红包车变成了彩蛋车。骑彩蛋车就有机会拿奖品,5月10日当天的奖品是,锤子手机最新发布的“坚果Pro”10台,以及锤子商城的代金券。
也就是说,红包变成了合作品牌方提供的奖品,而且还得靠手气抽奖才能拿到。这些彩蛋车同样是设在了那些不活跃的单车上,可能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玩游戏而且有时间的人才会参与吧。
补贴大战就这样偃旗息鼓了?但共享单车大战似乎还没有分出胜负——其他小玩家也都还在,还不断地有新团队加入。
为什么共享单车大战并没有像打车大战那样补贴不断升级,直至双方合并?
共享单车大战会如何结束?最后会是怎么样的竞争格局,一家垄断,还是几家垄断?
如果不拼补贴了,共享单车的竞争到底又该拼什么?
对于这几个问题,我的判断是,共享单车大战没有终结,因为共享单车最终不会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垄断性平台,而只能是一项产品或者服务,只要是产品和服务,就需要永远面对竞争。
进一步地说,虽然共享单车烧钱不太剧烈,尤其相比惨烈的打车平台。但既然共享单车最终无法形成规模壁垒,那么烧钱补贴就是没有意义,也没有任何必要。
最初共享单车是具有规模效应的,至少需要在一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布满足够多的车,才更能发挥其运营效率,因此运营方必须要在一个城市投入足够的单车。
但是,光投入了车还不行,当然另一方面还需要累积用户。
一开始,共享单车使用是有点麻烦的事:必须要下载App,而且涉及到身份证注册、押金等环节,用户的迁移难度较高。因此先发优势很重要,后进入者需要更高的获客成本。
同时这种规模效应局限于单个独立的城市,即使布局更多城市,规模更大,对每个城市的运营效率其实并无直接影响。对于一个空白的城市,各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是前一段时间摩拜、ofo以及其他共享单车在国内以及国外重要城市疯狂扩张的原因,快速抢占空白城市,以及迅速投足够多的车,以建立在这个城市的规模壁垒。
这也是ofo最初坚持不加载电子锁,而保持机械锁的原因,因为后者成本更低,有利于快速扩张。ofo也因此如愿,最先抢占了更多城市。不过,即使摩拜和ofo已经很努力了,摩拜还拉上了富士康作为生产链后备军,还是有很多城市被别的玩家抢了先。
比如,在抢国内城市的阶段,小蓝单车迅速抢占了深圳。之后小蓝错位竞争直接进攻海外,虽然刚刚在湾区舒展了下拳脚,就出现了一家硅谷当地的竞争对手Spin,后来还出现了LimeBike。以及,摩拜虽然很早就宣布要去新加坡,但还是被Obike团队先下手为强,登顶新加坡App Store。
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单车最初是有规模壁垒的,即使这种壁垒只限于独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