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政策变局的持续发酵导致17年出现了市场变局。当资本市场对跨境电商的兴趣减弱,注意力被共享经济所吸引之后,依靠融资生存的跨境电商公司变得异常艰难。在资本热潮之下时,跨境电商公司可以拼GMV来争取资本的支持,而当跨境电商市场的未来变得模糊不清,资本望而却步时,跨境电商公司只能想方设法寻求盈利,以便用盈利换得资本市场的重新青睐。
跨境电商的融资已经过了向投资人讲讲故事就能拿钱的时代,特别是在投资大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投资人在业绩数字面前对创业者的耐心只会越来越少。在跨境电商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垂直公司就是洋码头了,而距离洋码头2015年初的1亿美元B轮融资已经过去两年多,去年10月曾出现过洋码头资金链断裂的传闻,可见洋码头的处境也有些艰难,要想引入新的投资已经不能靠跨境电商的概念了,而是需要拿出实际的财务数据,所以洋码头制定了今年实现盈利的目标。
洋码头CEO曾碧波已经“纳了投名状”,如果洋码头今年不实现盈利,他就不刮胡子。洋码头的A轮投资人,也是知名投资机构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曾先后两次问过洋码头CEO曾碧波何时盈利的问题,去年曾回答是还没有准备好,今年年初,阎又问了相同的问题,曾回答说,“今年年底前应该差不多了。”
洋码头的市场目标已经从规模调整为盈利,做出这种调整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说到的)出于资本市场趋冷的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资金储备不足想做规模实在太难了。自14年公布过年交易额7亿之后,洋码头就没再公布过具体的交易额情况,原因多半是数据不那么好看,毕竟网易每季财报都有网易考拉的经营情况,洋码头的数据不好看也就不好拿出手,以免被舆论媒体拿来做对比。
实际上,除了网易考拉是受限于网易财报不得不公布数据外,包括天猫、京东都很少对外公布跨境电商的交易数据,为何?原因很简单,与每年约5万亿的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相比,各大跨境电商加起来不足千亿的总规模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炫耀。去年10月,海关总署给出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网购保税进口1.12亿票,进口总额只有173.1亿元。
参考艾媒16年跨境电商的份额数据,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唯品国际与网易考拉之间的水平差不多,以网易去年邮箱、电商及其他业务的净收入为80亿元人民币计算,中国各大跨境电商公司加起来的总消费规模还不足500亿的水平。同时如今的市场格局已经出现严重分化,除了有足够资金实力的巨头之外,其他跨境电商公司已经没有争取规模的机会了。
那些所谓的“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的说法都是忽悠人的,很明显,在现阶段的环境下,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想依靠拓展规模获得融资的这条路很难走通。洋码头放弃规模而选择盈利的策略是正确务实的抉择。
在垂直类的跨境电商市场,洋码头与网易考拉之间的对比竞争已经结束,洋码头只能选择盈利,而网易考拉则选择继续扩张规模,上个月才刚刚定下了3年在欧洲市场投放220亿的战略目标,很明显网易考拉是想继续用大投入来换取规模,并与阿里和京东展开直面竞争,未来目标是形成类似于唯品会在名品特卖市场让阿里和京东臣服的独立存在形式。
另外,前不久京东发布Q1财报显示,其已经实现可持续的季度盈利,这对网易考拉而言是利好消息,因为网易考拉与京东成长过程中的战略和策略非常相似,京东间接为资本市场证明了网易考拉所采取的以自营为主,平台为辅的业务形式,以及前期以规模为导向的市场策略是切实可行的。
17年是跨境电商公司的重大分水岭,有资金实力的公司将会加大投入力度,加速市场布局,争夺更大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而没有资金实力的公司,迫于资本压力将会战略收缩转求盈利,以便公司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跨境电商市场正在加速洗牌,明年的市场将会形成更稳定的寡头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