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J对于金融牌照的渴求,似乎永无止境。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小贷、征信这类新金融业务牌照,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传统金融的7大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在中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集齐所有牌照,才是打通互联网金融任督二脉的秘笈?
不妨来看看中国最大的两家综合金融集团——平安和中信,在已拥有全牌照的情况下,如何布局互联网金融。
财富2016年世界500强排名当中,平安集团名列第41位,中信集团名列156位。对比这两家金融控股集团在互金领域的布局,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平安集团,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掌控力极强,无论橙子银行、平安普惠、陆金所或平安众筹均为平安“自营”;而作为国有企业的中信集团,在布局互联网金融时,则大多以财务投资人的形象出现,更愿意拉上互联网领域的伙伴一起试水玩“加盟”。
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处处闪现BAT的身影,即使平安和中信布局的企业,也和互联网巨头交织在一起。
作为“舶来品”的直销银行,在国内兴起于2013年下半年。这一年为应对凶猛的“余额宝”,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纷纷设立直销银行,作为线上渠道售卖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目前全国已近80家。
“直销”二字意味着没有实体网点和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直销银行通过降低运营成本,“让利”给用户,以此应对互联网巨头的短平快打法。
平安橙子银行到2014年8月才正式上线,当时名为“直通银行”。时至今日,已经让位于“口袋银行”。
橙子银行上线以后业绩平平,平安银行2015年年报中提及,平安橙子客户数仅506万户;到了最近发布的2016年年报中,橙子银行的业绩只字未提。平安银行在2016年“推动口袋银行由金融工具向运营平台转变……同时实现与平安橙子(平安直通银行)账户整合打通。”
平安橙子APP目前在苹果App Store已经下架,搜索结果导向口袋银行APP。后者是平安银行线上服务的主要入口。
中国的直销银行探索从2013年开始,除了名字有新意之外,其他各个方面都是作为传统银行的一个部门而存在。理论上直销银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拓新客,实际上却在和传统业务部门抢存量客户。这种客户“左手倒右手”的玩法,对于母行来说已渐成鸡肋。
况且直销银行在决策机制、管理机制、资金来源和人事任命方面,都要受到母行的各种限制,发展创新显得有气无力。
2017年直销银行在中国选择了新的发展路径, 中信银行联手百度设立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获得银监会的筹建批复,中信银行和百度持股七三开。
斩断直销银行和母行之间的“脐带”,以独立法人的形式运作,意在避免前文提到的种种掣肘。即便是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的老大——招商银行也在今年2月宣布,将全资发起设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中信集团对于百信银行寄予厚望。早在2015年底,百信银行就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当时的中信银行董事长常振明(现任中信集团董事长)为发布会亲自站台。
直销银行体制上的独立,一定能包治百病吗?从直销银行业务层面看,无论是基金、理财产品销售,还是消费金融等,竞争都已成红海之势。百度和中信联姻,更看重后者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在吸引存款方面的公信力,希望借助较低的资金成本对垒阿里和腾讯在民营银行方面的先发优势。
传统银行的业务重心正在向零售业务倾斜,经历巨幅人事震荡后的平安银行尤其如此。目前负责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行长助理蔡新发,是现任董事长谢永林在平安证券时期的旧部。
——坚持“直营”的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和刚刚起步的百信银行,已然选择了迥异的直销银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