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记载,曾经地球上只有一种语言,洪水爆发后,上帝以彩虹为证,保证洪水不再泛滥,但人们由于心存恐惧决定搭建一座名为“巴别塔”的通天高塔。为阻止这一计划,上帝教会了人类不同语言,使人们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并四处分散。
时至今日,不同地区与民族之间仍因语言文化的差异无法顺畅交流,直到互联网时代emoj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Emoji最早出现于1999年,由日本人栗田穰崇所创造,其灵感来源于日本漫画:“日本漫画中有许多不同的符号。漫画家会画出一些表情,表现一个人满头大汗或是迸发出一个想法时头上出现一个灯泡”。同时,日本文字也给了他一种能力,即用简单的字符表达出抽象的概念。
最初emoji只在日本小范围流行,直到苹果在iOS5输入法中加入emoji后,emoji才开始席卷全球,进而成为“国际语言”。2014年8月,Oxford Dictionary Online(牛津词典在线版)把“emoji”添加到新词汇中,意味着它变成正式词汇。去年,emoji表情中“Face with Tears of Joy(喜极而泣的脸庞)”甚至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
一系列变化与发展使很多人认为emoji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语言”,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个过程却并非那么容易。
第一,在不同的平台系统中,emoji千差万别。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给朋友发送emoji表情,在对方手机上显示的效果完全变了样。这其实与字体的差别是一个道理,emoji在显示时也同样需要匹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手机系统显示出来的emoji就会有所差别。比如emoji中“跳舞”的表情,在不同平台显示效果如下:
根据emojipedia网站统计,拥有独特“emoji字体”的平台至少有17种。这样一来,误解时有发生,研究人员还将不同设备中所显示的emoji表情按误解程度从高到低列出了图表。
美国明尼苏达博士生Hannah Miller在其论文中提到:“人们之所以对一个表情符号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很大程度在于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手机平台上的显示效果有着极大的差异。”
第二,即使是同样的emoji表情,人们的感受也大相径庭。
以“双手合十”的表情为例。
每有悲剧性公共事件发生,各类社交媒体中都会被“双手合十”的emoji表情刷屏,用户习惯以此表达对事件的关切与祈祷。然而许多外国友人看到时却感觉很困惑,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个emoji图标的意思是“high five(表示庆祝成功而举手击掌)”。虽然不是所有歪果仁儿都这么认为,但足以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emoji带来的情感感受差别。
第三,对同一个emoji表情,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在emoji表情中,“微笑”是一个令00后、90后以及部分80后感到不舒服的表情。
在许多中年人眼里,这个表情就是单纯的“高兴”,但在年轻人眼中,这是“呵呵”、“不屑一顾”、“慢走不送”的意思。80前的人们在与晚辈聊天时,若看到这个表情,应该注意了,对方并不是在附议,而更多是不屑争辩的意思。
尽管多种因素综合致使用户对emoji表情产生千差万别的解读,但各家平台系统的“战火”依然烧的很旺。比起争夺市场,如果能够讨论一下emoji显示效果的统一,也许能够减少一些误解,利于传播与交流。
除了理解上的差异,emoji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不足以反映多样化的内容。当然这并非不能解决,整个互联网仍处在发展阶段,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开发更多emoji表情和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价值。
随着emoji图库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它表达自我,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emoji表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emoji不仅是表达自身情绪的极佳选择,也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之间自然有效的沟通手段,进而成为真正的“世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