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八佰伴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落地上海。当时外商的“活动范围”还被限制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青岛6座城市和深圳、厦门等5个特区。随着麦德龙、家乐福与沃尔玛相继进入中国,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外资零售商开辟了大卖场的“黄金十年”。但近两年来,他们试水多业态经营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十年前,中国零售业还处在粗放式经营之中。其中百货业态、中国式的食品超市相对来说数量较多,是每个城市消费者主要的购物渠道。为此,外资零售商几乎全部为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大卖场和会员店业态。到2001年前后,7-ELEVEN便利店也拿到了中国第一张外资连锁便利店的经营牌照,为外资零售商的经营业态作一补充。
“对于当时的消费者来说,外资零售商的商品价格低廉,又具备品牌优势,可以说开一家火一家。”一位沃尔玛门店管理人员回忆称。据统计,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企业在中国的单店平均建筑面积达9.455万平方米,明显高于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水平。同时在商品零售价格上采用“低价策略”,这对收入不高的中国消费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但是,与“便宜没好货”形成对比的是,许多外资零售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在经营管理,服务、企业定位和购物环境等方面已经自成体系,他们的低价来源于面对供货商形成的品牌溢价。从1995年开始,家乐福相继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大连等多个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全球采购基地。
要知道,以麦德龙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商,在抢占一、二线市场的同时,还是大量区域零售企业的供应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商品结构决定了顾客的消费选择。但从2015年起,麦德龙在上海普陀店旁边开出一家8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作为其测试便利店业务的阵地。家乐福、沃尔玛也相继以“Easy家乐福”、“24小时大卖场”等全新业态吸引消费者。
“虽然业界不看好家乐福开出的24小时大卖场,但是多业态经营一定是同类型零售企业的突围方向。举例来说,同样是4000平方米左右的经营面积,做出一个招商合理的多业态商家组合,以单店面积在25平方米以内的专业店为主,或许比同样大小的大卖场、精品超市效果更好,也就是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某资深零售顾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