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市场变化,大家都在说消费升级,互联网冲击,但是怎么升级?因为什么冲击?很难有经销商朋友可以系统讲出来。其实所有的变化都来自于消费者的改变,如果企业做未来战略预判,前提是一定要先研究消费者。
其实以前经销商是不需要研究这类消费者的,一来是一些经销商手中的产品还在市场扩张阶段,不需要考虑用户太多的感受,只要产品够好,品牌够响,渠道够强,就可以把一只产品卖向全国。
可是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认知和消费行为 ,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经销商和企业并没有深刻的感知到这种变化。这就导致传统供应链从商品研发到零售的体系迭代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消费者的变化和迭代, 说白了,消费者变了,你却没有变,产品卖不好,是必然的结果。
消费者的确变了
互联网的出现,对消费者的改变是永久性的而且是不可逆的,当消费者消费认知提升,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千篇一律的工业化消费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变的需求,而且B2C电商所带来的海量的商品,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互联网让消费者的选择权,真正的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提升,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从功能性需求,逐渐转变成自我满足,自我认同,买一件产品不是因为多有用,而是自我奖励,告诉自己应该用点好的,甚至是形成错觉,自我暗示用了什么东西,自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
这个时候你发现:你广告打的再响,消费者也不买账,问他为什么不买,他会告诉你,你的产品太土了,而且网上的产品更好,更便宜。
可是消费者只是贪便宜吗?看一组数据: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已从2013年的35%大幅下降至29.3%。另外,城镇居民用于医疗、教育、娱乐、旅游、交通等服务性消费的支出占比由35.7%上升到41%,上升了5.3个百分点,而用于食品和服装能支出占比由43.2%下降到36.8%,下降4.4个百分点。这组恩格尔系数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越来越有钱!
叶茂中对消费者的变化有一段比较经典的描述:肚子吃饱了,当然心思会活络,理所应当。当生活中的刚需消费品已满足乃至过剩之时,消费者自然而然寻求更高消费方向,有钱没处花?那是犯罪啊同志们。
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
在对互联网的认知上,要知道:电商不是渠道,互联网也不是工具,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消费者可以无时不刻的在线。如果你的商品在线还只是12小时(店内营业时间),用户不会等你开门,另外的12小时,一定会有人替你补上。
你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货架上的同行,而是天猫,京东,美团外卖,甚至是滴滴和摩拜。
作为经销商,如果想在供应链环节当中不可替代,那么,经销商就必须在通过做好消费者洞察,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围绕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构建自身的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